建议广大欧美文明爱好者少在象牙塔里面意淫,多出去走走看看,接触一下现实的世界然后再去思考,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都算是好的,整个儿一个自说自话就搞笑了。躲在书斋里,挂在互联网上,从头至尾小学到博士都是在嚼别人的二手信息,说句不好意思的话,你懂个der的东亚文明?你知道个卵的欧美文明?
好歹把你的贵脚放进田野里一次吧?沾点儿地气你是不是就要暴毙当场?
过年之前抽空回西藏浪了一圈,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新措,是一个躲在林芝巴松措景区后面的小众景区,因为路太烂很少有人去,也没有固定的旅游团发这个景点的班车,因此原生态保持得非常好。
从巴松措进去就是土路,冬天路上全是冰雪,敢开进去的都不是一般人。问题是即使你开到了公路的尽头你也看不到新措,还得徒步3.5公里的样子才能到湖边。
这地方是如此的偏,以至于很容易让你产生“世界尽头”的感觉。不要怀疑,你面前这条土路它是一条正经八百的“省道”,是西藏504省道,烂是烂了点,等级可并不低。
要命的事情来了:等我跟我老婆还有俩朋友从新措出来已经是晚上6点左右了,已经夕阳西斜的路上尘土漫天,我开着车转过一个急弯,前面居然冒出来一大群小学生!
就十来岁的样子,背着书包,穿着花花绿绿的童装,在一条洒满了夕阳的土路上面有说有笑的走着,男孩女孩都有。
我倒是很想给他们拍下来,但是这样多少有点儿不礼貌。小学生们看到有外地车开过来,自觉地让到路边,我也缓缓停下车免得扬起灰尘,一群孩子亮晶晶的眼睛骨碌碌看着我,我可一点都不愿意给他们留下任何不好的印象,于是就那么慢慢开着,从后视镜里面看上去,一点灰尘都没扬起来。
这都一月底了,西藏的寒假是12月20号左右开始的,这时候上什么学?
孩子们的汉语流利而准确,尽管带着藏族人的口音,却字正腔圆,我们点头致意之后各奔东西,一个强烈的震撼却留在了我的心里:
外人可能很难理解这意味着什么,这么说吧,2017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来新措,这地方的小孩子们还在拎着鞭子放羊。这条土路想要进来必须要穿过一条险象环生的峡谷,夏天的时候是没完没了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冬天则厚厚一层冰,所以这条“省道”才会是你看起来这副鸟样。
我一度认为这地方就应该把所有人迁出去移民安置扶贫,很显然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么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当地人很显然没准备放弃它。里面除了一个叫做“洛池村”的村子,还有不少分散的居民点,他们不但没有放弃这么个偏僻的地方,反而给那条险象环生的路安装了护栏,修起了漂亮的、冬天也能补课的小学,跟全中国小学生一样开始了内卷。
此行我还跑了趟墨脱,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通了公路以后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山沟沟里的小县,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墨脱很显然就是想吃网红这一波流量,吃旅游饭,旅游配套建设是重中之重。当地人不光是很明确这一点,而且几乎全体支持这个做法。
这个大叔是个珞巴人,女儿嫁到了四川乐山,刚好跟我老家很近。虽然大叔的汉语确实很成问题,不过他那种积极开放又脚踏实地的态度依旧显而易见,对于自己、自己的家乡与自己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甚至远比某些躲在象牙塔里不敢出来的“教授”要清楚得多。
或者说,他对于东亚文明的理解,远比这些嚼二手信息的教授们,深刻很多。
我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乡,我就要一手一脚把它变成我想要的样子。从良渚遗址水坝,到今天的新措、墨脱,不管它原来是多么的恶劣,是如何烟瘴横生、毒虫遍地,我既然在这里,就要把它建成人间天堂,哪怕需要子子孙孙无数代人,哪怕需要我亲手去摩挲顽石、肉搏猛兽,也在所不惜。
安土重迁与开疆拓土并不矛盾,“我心安处即是家乡”,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既然我都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把这里变成了家乡,我又凭什么不珍惜它?
我去哪里,就把哪里啃光,然后浩浩荡荡前往下一个肥硕的地方。从罗马人的征服,到殖民时代,到今天的美国、欧洲,不管它原来是多么的丰饶,是如何物足民丰,我既然来了那就要吃干抹尽寸草不留,至于子孙后代吃什么那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儿孙自有儿孙福”对吧?杀光当地人,殖民祸害涸泽而渔,世界那么大有什么好担忧的?大不了去下一个地方。
这两种文明模式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不是你投降认输就可以避免的:蝗虫永远需要下一块地。以蝗虫的智商,他们最多最多学会“轮作”,也就是祸害完了这一块,再去修养过一段时间的下一块,轮着来。至于“愚公移山”、“改天换地”,那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他们只需要掠夺、征服、祸害、收割。从他们推崇的神话的流传的亚历山大大帝,到后来的殖民者,再到今天的金融收割美元周期超额利润,无不是遵循着这一个规律,再也想不到任何别的想法:一切都是为掠夺和收割服务的。
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强大的根本原因,你必须要跟蝗虫作斗争,决不允许蝗虫祸害庄稼,否则迎接你的只能是饥荒和死亡。
所以简单的讨论“东亚文明”会不会超越“欧美文明”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东亚文明的多样性出乎你的想象,汉族、朝鲜族、京族、大和族以及中国境内那么多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东亚文明的进步速度也远超一般估计,70年前藏族人还在围猎珞巴、门巴人,现在已经会跟他们分享土地了:2000年门巴族聚居区发生惨烈的洪灾以后,林芝地区的藏族人把现在的“更章乡”的土地分享给了他们。
1、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实用主义意识形态正在强力扩张;
2、东西方文明交锋的“锋面”早已稳定下来,并且逐渐往西方移动;
3、世界剩余地区的新生财富不足以支持蝗虫文明内部稳定。
地球毕竟是有限的,而人类文明走向二级文明还有很长的历史阶段要走,蝗虫群有青黄不接的危险。当然,虫卵一定会保留下来,掠夺、收割为宗旨的文明,一定会苟延残喘、死灰复燃,但是大批量的蝗虫形成灾害已经是不可能了。
今天的中国,携带着周边的东亚文明,已经成为蝗虫群啃不下来的堡垒。军力与经济都不允许蝗虫们这么做,无论是军事征服还是金融收割,都割不动东亚了,顶多啃一点边边角角的地方,想要成灾已经是妄想。这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就初露端倪的事情,到今天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事实,我就不明白这群整天琢磨东西方冲突的“专家”怎么就看不到屋子里的大象?
一个冷知识:蝗虫群没有别的东西吃的时候,会吃自己的同伴。
在人类走向星际文明之前,在太阳系内部大规模开发之前,恐怕这群蝗虫只能自己吃自己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蝗灾”已经到了末期,欧美文明的一次低谷期近在眼前。“虫卵”当然会保留下来,也许依旧是这群欧美人,也许是别人,或者是现在欧美文明中相对边缘一些的民族,波兰、斯拉夫人什么的,但眼前这群张牙舞爪的蝗虫肯定是熬不到那一天了。
你要说东亚文明一劳永逸的战胜了欧美文明,我不这么看:他们有死灰复燃的一天。但是你要说他们能躲过这一波低谷期,免去自相残杀的命运,还像前300年一样胡吃海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