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本人极其反对“苦难营销”。
苦难并不会因为你歌颂它,它就变得甜美起来,毫无意义的苦难只会让人避之不及,你把它包装得再好它也一样令人敬而远之。我们追寻的毕竟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的表象背后那一点点星火,像是漆黑夜里旅人眼中闪耀的一点点光,微不足道却指引着方向。
这就是希望。
没有希望的苦难只是无尽的折磨,有了希望的苦难则只是一种试炼。
去年这个时间我跟着一些媒体的朋友、大V参加了中核集团组织的“重走核工业之路”宣传活动。作为一个边防军人出身的自媒体人我有一些我自己的视角,怎么去认知以邓稼先、于敏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功臣,怎么去认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说老实话我是不大买“苦难营销”的账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两弹一星方面习惯性的去夸大苦难,把有血有肉的人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这样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是缺乏说服力的,也很容易被找到破绽,在今天确实很难说服人。因此在这一趟为期一周、从青海到四川再到浙江的旅程中,我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国核工业起步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此,或可诠释他们为什么得奖会这么晚。

这块厂牌的背后是我国第一个原子弹制造厂的故事,在青海湖畔不远处的金银滩草原上,在高海拔稀薄的氧气和漫天黄沙里,我国的核工业起步了。
活动中邀请了三位当年的老工人代表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是管供应的。我当年也管过部队的供应,对于供应标准很熟悉,这就是我撬开问题的突破口。

当时221基地普通义务兵、初级工的供应标准是四类区二类灶,折算为今天的解放军供应标准是实物供应类区3类灶,是一个非常好的灶别;吃的面粉是85粉;义务兵月津贴标准是8元。专家吃的则是四类区四类灶,60粉。作为对比我知道当年全军供应标准最高的西藏军区是什么标准,义务兵津贴6元/月,吃四类区一类灶,统一85粉。
老人讲了一个故事,他负责押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从青海去往罗布泊靶场的故事。当时运送原子弹的火车是警戒级别最高的专列,等同于国家领导人专列的警卫标准。老人在专列上负责后勤供应方面的事情,专列也不可能一次性带上全部蔬菜肉蛋,也是需要半路补充的,火车上的专家、押运人员不可能离开火车,因此只能让地面人员给送上来。
老人惊奇的发现,地面送上来的所有鸡蛋上面都有一个小小的针孔。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这些食品可都是经过了层层手续,专人购买、专人检查、专人递送、全程封闭的,鸡蛋上面出现小孔说明有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老人当时就不干了,揪住送食品物资的军队人员就不放,这才知道了这种专列上面一个秘密:
没有什么“抽检”,每一片菜叶子、每一颗鸡蛋、每一块肉,都必须要检测。
2

这栋小楼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启航”的地方,属于核工业909基地,四川夹江,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核反应堆的陆上模式堆。
核潜艇的设计建造与模式堆的建造其实是同步的,在模式堆达到满功率之后4个月我们的核潜艇就正式交付海军,熟悉工程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多么大胆、又是多么自信的行为。
模式堆是用来测试核潜艇反应堆可靠性与可行性的反应堆,一般建在陆地上,在建造与运行中逐步积累经验才到核潜艇上施工。建造完成后潜艇上遇到了问题、需要做改进乃至于升级换代,都需要在路上模式堆上面先做试验验证。
敢于同步进行,说明绝对自信。
毛主席对于核潜艇有一段著名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我们的科研人员引用他的原话给怼了回去: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大概是我见过最有意思,也最铁血的“互怼”。

在夹江我见到了当年许许多多的“功勋设备”,原子弹可不是从虚空中冒出来的,核反应堆也不可能从土里自己长出来,搞核工业是需要无数个工业门类、需要无数的先进仪器设备的,不可能靠几个人在实验室里就手搓一个出来。这些设备如今都退役安放在四川夹江,略微逛一逛你就发现一个事实:
核工业的功绩绝不属于任何个人。
这些设备仪器都在诉说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像核武器、核反应堆这种巨大的系统性工程,有着无穷无尽的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一群人的智慧和汗水,是这无数个人群凝结成这最后一点点结晶。
历史是属于人民的。




3
在成都则见到了我国现在正在从事核工业事业的科研人员,与他们聊了很多很多,关于他们正在从事的研究,关于中国核工业的进展,关于他们的生活和未来。
我问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你认为当前我国科研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他说,是时间。
我国包括核科学技术在内的整个科研体系,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国科研的微分量够了,但是积分量还不够,这需要时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一点点星火已经成了燎原之势,剩下的只是个时间问题。我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下子变得无比的清晰:
这是个母亲哺育儿女的故事。
一个贫穷的母亲,含辛茹苦拿出自己能够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喂养自己的儿女,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挤出最后的一点好东西紧着儿女用,不为别的,仅仅是为了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儿女们也不负众望、争气争光,体谅母亲的难处、深知自己的重担,不讲条件不辱使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拿出了自己最为得意也最为完美的作品献给母亲。
母亲就是当年一穷二白的祖国,儿女就是以“两弹一星功臣”为代表的核工业人、全国各个行业为了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人,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多无法想象的苦难,没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煽情,也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伟大,更没有什么无法企及的神迹: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在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事情。
这块土地没什么“神迹”,却有的是奇迹,由人来创造的奇迹。中国人是不甘于沉沦的一个民族,无论已经沦落到了什么样的尘埃里,由祖先和血脉传承下来的精神是不会磨灭的,我们必然会再次崛起,只因这块土地上有的是因缘际会,有的是心有灵犀。母亲不会亏待儿女,儿女不舍得辜负母亲。
因此,他们很晚才得奖,当然是有着防间保密、保护个人安全的原因,但更多的在于确实没有太大的必要性。他们个人心中当然是十分清楚,祖国母亲已经拿出了自己能够拿出的、最好的一切;祖国其实也非常清楚,他们绝不会辜负自己。
整个核工业之旅走下来,我从一开始的心潮澎湃,到最后的平静如水。从一开始的谁都不相信中国人能够搞出核工业,到最后所有人都默认了中国是个核大国、核强国,这个过程既惊心动魄又自然而然,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够在一片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出这样的奇迹,那毫无疑问是中国人。讲清楚了这个道理其实不需要什么“苦难营销”,没必要去强调多艰苦、多无私,其实所有中国人都懂的。
无非是父母含辛茹苦,子女跪乳反哺而已,我们都耳熟能详。
对于中国人而言,只有完整的完成了整个过程,奖章,以及背后的庆祝才是有意义的。孩子拿出了值得骄傲的成绩,让祖国母亲放了心,让全国人民放了心,再来庆祝一下未为不可,在这之前有什么好庆祝的呢?
一切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