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之所以在最近变得特别火,是因为在2025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被叫做天才法案的稳定币法案。这个方案出来之后,就意味着稳定币有可能会从荒郊野外走到舞台中央。
美国这个《天才法案》的正式名称叫做《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英文全称是《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为 GENIUS,所以被称为《天才法案》,倒也不是说稳定币是个天才般的主意。
这个法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为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用高流动性资产(如美国短期国债、美元现金)作为储备,且按1:1的比例持有,同时所有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拿到联邦或州监管机构的批准,并接受严格监管。
这个稳定币的法案,看起来是有了一些更加严格的约束,但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监管本身,更像是为了让稳定币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一个台阶。有了这个所谓的监管之后,一切就开始变得顺理成章了。
很多人说稳定币就像QQ币,或者是超市的购物卡,因为只需要一个企业为此背书,就可以赋予它信用和相应的购买力。但实际上稳定币更像是金融机构发行的票据,因为它可以参与金融层面的交易和结算。
只不过这个票据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形式上已经变成了另一种数字化货币。那这样自然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似乎是国家层面货币发行权的下放,让私营企业也可以发行货币了。
所以这才有了另一种说法,认为稳定币是特朗普想绕过美联储发行另一种可以取代美元的数字货币。
我们都知道,货币发行权,是一个国家金融主权的核心。如果企业都可以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那么由国家信用背书的法币,在国家金融稳定中的承担的义务,以及在金融活动中享有的权利,毫无疑问就都会被侵蚀。
所以说稳定币的出现,对法币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那美国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推动稳定币的发展呢?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是这么说的,他在鼓励国会议员投票通过天才法案时说,他认为稳定币的发展可能会刺激市场对美债的需求。
我们看美国天才法案,对于稳定币的发行,提出了几个主要的约束条件,一个是要以美元和美债作为发行稳定币的资产之锚,一个是稳定币和储备资产之间的比例要达到1:1,还有一个是要拿到牌照接受监管。
这里面最让人感觉困惑的,就是这个用美债作为资产之锚,按1:1比例发行稳定币的要求。因为这个要求看起来有点像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但实际上正如美国财长贝森特所说,这个要求会推动稳定币发行方大量买入美债。
这意味着每发行一美元的稳定币,就需要买入对应的一美元美债。如果稳定币市场发展到10万亿规模,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美债,有了新的买家。尤其是稳定币在支付结算上的便利和在监管方面的宽松,对于全球的灰色资金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会将全球灰色资金导入美债池子。
但这个时候有意思的一幕就出现了,因为美债的发行本来就是作为资产来给美元进行背书的。美联储每发行一美元,美国财政部就会多增加一美元的美债。相当于美债出现的时候,美元发行就已经完毕了。
而如果稳定币的发行,再次用美债作为资产之锚,那等于在一笔债务的基础上,发行了两次货币。这对现在的货币发行理论和实践,可以说是一种颠覆。
过去美债发行是为了创造美元,然后金融机构只能拿着这笔美债去进行抵押贷款,这个贷款的出现,同样是以美债为锚,但在美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信用扩张。那现在以美债为锚发行稳定币,产生的是货币扩张。
金融层面的信用扩张和货币扩张,只有在央行这里内涵相似,到了金融机构这里,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实际上就是货币的发行也去中心化了,这样在一笔资产之上,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成倍的制造出来,不是靠信用扩张,而是靠货币扩张。
信用扩张出来之后是要还的,但是货币扩张之后不需要还,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这也决定了信用和货币之间的市场定价,也会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美国天才法案就规定了,稳定币发行人被禁止向持币人支付任何形式的利息。所以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看稳定币到底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货币,还是一种叫做稳定币的票据形式,这将决定它在金融层面最后的角色和作用。
这在稳定币规模不大的时候,还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到了规模急剧放大之后,比如达到10万亿以上的级别时,这个影响可能就是颠覆性的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