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看不明白坦克装甲车辆,你就去看民用车。军用车辆有保密要求,民用车可没有,反而一天到晚想方设法也要告诉你所有的技术进展,甚至有好几个平台把详细数据和技术特点列成表格给你看,生怕你看不到。
以前坦克看拖拉机,说白了这俩就是一个底盘;现在技术进步了,坦克看汽车。
至少我们现在知道的有:
1、超大功率电力驱动系统,可以3000马力输出功率稳定工作1分钟以上;

相关评论与技术解析链接前天说过了:如何看待「比亚迪仰望U9工程测试车极速472.41km/h打破全球记录」?
2、无人机动对动放飞与回收平台
,可以在静止对静止、运动对运动等不同工况下放飞回收无人机,并且价格并不贵,可以作为民用车配置投放市场。

这车才20万不到,加国补省补厂补,17万拿下,就能给你配一个无人机平台。
3、跨平台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HUD,分布式驱动,轮边电机,轮毂电机,电传动等等。这些就不一一阐述了,烂大街的东西,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普及到了大众中间。
传统坦克性能维度防护、火力、机动三个指标,在信息化条件下其实是不够的,还要加上信息融合、态势感知
。军民融合搞了快10年时间了,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些民用技术突破居然还没有融合到军用领域去,尤其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更为领先的信息融合与态势感知领域,几乎可以肯定四代坦克是整合了我国近些年信息化自动化技术进步的。
许多军迷不知道,在1/2代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年代,装甲兵跟步兵的通信都无法互通。
步兵的通信装备一般代号“TBR”,通信—背负—电台;
坦克的通信装备一般代号“TCR”,通信—车载—电台。
就这,双方还是同一个陆军体系下的,即使不算上保密机这些链路层设备,以及话筒/手键这应用层设备,仅仅就是电台互通这个物理层,绝大多数场景下也是无法互通的。意思就是说步兵(摩托化)跟坦克兵之间电台互相根本喊不通,哪怕是明话也喊不通。

所以当时步兵要分为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两种步兵之间装备差别很大。现在的合成旅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想象,压根不支持装甲兵跟普通步兵、炮兵之间“合成”。以至于在电子工业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专门为了解决这事儿,出过一个莫名其妙的“413”电台,这个电台没有任何别的本事,就特么专门用于各种不同电台之间“转信”用的。

看第四代坦克,只能说是“一日千里”。
1
一是本车综合观瞄感知系统合成:
意思是一辆坦克上面所有的传感器、观测、瞄准设备高度整合,不存在一人、一镜,然后车组之间喊话沟通这种事情,而是在到达人眼/耳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数据和态势的合成。

1、通用态势感知设备:四代坦克身上你明显能够观察到“四面阵”这种传统上用在区域防空驱逐舰上面的东西,每个相控阵雷达阵面下方还有一个光电传感器
,可见这明显是一个通用模块。
同样的,第四代火力支援车上也有这种模块。

这种模块明显是一种标配主/被动一体式综合传感模块,用于装甲车辆基础的战场感知,是一个四代装甲车辆就能给你怼一个上去。类似于民用车辆自动驾驶用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一直到自动驾驶决策系统之前的数据其实都是通用的,不同的仅在于各个厂家自动驾驶算法上。可以想见,在四代装甲车辆上,到驾驶员/车长之前的战场态势感知信息也是完成了整合的。
在这个基础上,整个战场的综合态势就很容易实现互联/共享了,在指挥所这个层级即可以完成,到旅合成战术中心,实现炮兵/其它火力的跨越指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划重点,要考!
你可以把主战坦克/火力支援车看作是一个又一个的态势感知网络节点,随着部队的推进,这张“网”可以覆盖整个战场,获得的战场感知数据在合成战术中心整合成“透明战场”。
2、专用系统感知设备:对于不同的任务载荷,再搭配专用的感知设备,从而提高某一个特定方面的感知能力,完成更为专业的任务。在通用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之上,进一步建立更专业、更强大的感知能力。


像这两个传感器就是任务载荷的专用传感器,主战坦克搭配的是硬杀伤防空机炮,火力支援车搭载的事软杀伤电子对抗系统,软硬搭配干活不累,有线遥控/自主决策的自杀式无人机来了使用硬杀伤打下来,无线遥控的自杀式无人机来了,就用软杀伤。
可以看到传感器从外观看还是一样的,这是专业系统内部的互联整合通用模块化设计,是实现软硬搭配的基础。
2
二是车间互联。

从传感器配置和乘员头盔显示器可以看出,车间是实现了底层数据共享/人工智能决策交联的,意思是两个战斗单位之间并不是只能看到自己车传感器显示的画面,也不是单纯调取其它车传感器画面,而是将其它车获取的信息叠加显示在自己车传感器画面之上。
类似于AR视觉增强。
这个对于车间数据链的要求是很高的,可见我军的战术互联网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战场WIFI”已经实用化、普及化了。
对于坦克装甲车辆而言,如果仅仅是看自己车画面,或者调取别的车画面,根本不需要什么AR眼镜,搞个屏幕比啥都强,没必要非要用AR眼镜。只有综合态势显示叠加自己车画面的AR视觉增强,才有采用头盔显示器的必要。
直升机/歼击机/强击机上出现头盔显示器没什么稀罕的,陆战装备上出现这玩意儿你就要小心了,空中态势跟地面态势的数据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3
三是综合防护能力。
防护,这个概念早就从单一的装甲,演变成了装甲/伪装/主动防御系统
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这是第三代坦克上面就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比方说,一辆好的三代坦克,它装甲包括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这就是全部防护了吗?

很显然不是。
包括数字式迷彩、隐身设计、烟幕弹、防红外设计等等隐蔽伪装手段,乃至于低矮的车身,都是防护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主动防御系统,包括硬杀伤的主动防御弹,和激光对抗、电子对抗等软杀伤防御手段等等。
这才是三代坦克的全部“防护”概念。
进入第四代坦克,还要加上机动能力本身,以及态势感知。
比如第四代坦克电力驱动系统的部署,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防御对抗手段:跑。
打游戏的话说,叫“闪现”,“闪避”。我皮没有你厚,但是我敏捷高,有更大的概率让你打出“miss”也行啊。
四代坦克几乎可以肯定拥有3000马力以上的持续输出功率,你一个民用跑车180万的东西都能配一套,我一个动不动上千万的大铁家伙没有?1分钟以内猝发高功率驱动,配合四面阵相控阵雷达
和光电传感器,可以做到一种在以前想都没法想的防御模式:
闪避。
一枚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出膛速度1700米/秒,以常见甲弹对抗距离5公里为例,炮弹飞完这个距离需要3~5秒,而相控阵雷达发现一枚飞行速度4马赫的炮弹只需要不到0.1秒,光电设备发现炮口焰更是不需要什么时间,弹道计算机算出弹着点、确定威胁并做出决策不会超过0.5秒,然后3000匹马力的动力包驱动坦克跑出去一个身位,你无制导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打个什么?打寂寞吗?你只能打到我的残影。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全程根本不需要坦克兵做出决策,坦克自己就能把这事儿办了,一个急加速的事情而已。

更恐怖的是,现役老旧坦克一样可以通过加装传感器、更换动力包,获得这种“加敏捷”的闪避防御能力。
至于导弹/制导炮弹/末敏弹/无人机,那属于是边边角角的防御/进攻对抗了,现役主战坦克的主要进攻手段还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那些方面的防护,第四代坦克也是有充分考虑的,篇幅限制就不多说了,总之,第四代坦克即使在甲弹对抗中也是不落下风的,至少30多吨的车重,防御能力不比那些动辄60吨的大家伙差。
相反,因为:
态势感知能力超群(视野广);
动力极端充沛(敏捷高);
两人乘组导致投影面积急剧下降(个头小);
先进的主动防御系统(打拦截);
车载自动武器站(陆空一体防御);
激光和电子对抗(软杀伤)。
第四代坦克的综合防御能力对三代坦克是碾压式的优势,基本上属于“我打得到你,你打不到我”的程度。三代坦克面对四代坦克很可能并不是考虑炮弹穿甲深度与装甲防御能力的事情,而是你压根打不到我的铁皮上。
这不完犊子么……
4
四是综合火力系统。
四代坦克必须要建立“火力池
”的概念,105炮、30炮都不是主要的火力单元,而仅仅是应急火力备份。四代坦克真正的火力来自于合成旅的“火力池”,也就是说,四代坦克发射的“炮弹”根本就不是从自己车上打出去的,而是来自于一个包含了直射火炮、曲射火炮、非弹道武器乃至于软杀伤的综合火力池。
有什么话跟我的152炮发射的末敏弹说去吧。

有些半吊子军迷还在讨论曲射火炮、迫击炮对抗,这个属于山猪儿吃不来细糠,吃惯了泔水嫌弃满汉全席不够馊。
我傻才拿105炮打你啊?
我能直接指挥后方炮群打152口径的、122口径的末敏弹,我干嘛非得自己扛那么沉的一根大炮去?
四代坦克需要面对的仅仅是敌坦克发射的最多最多125炮弹,而敌方坦克需要面对的是末敏弹,是炮射导弹,是炮射无人机,是巡飞弹,是炮兵集群火力,是多平台发射的反坦克导弹,还得面对电子/光电压制。
那根105炮更多仅仅是个备份,或者一个弱一级的火力点,算是旅级合成“火力池”的一小部分而已。

总之,在五个维度上四代坦克已经实现了对三代坦克的全面超越,三代坦克面对四代坦克处于完全被动挨打的地位,没有任何还手能力。40吨级的T-90、10式,50吨级的勒克莱尔、T-72,60吨级的M1A2、梅卡瓦、挑战者2,70吨的豹2A8,不晓得到底该有多重因为炮塔上需要焊个沙发坐俩将军的“阿琼”,都跟一个纸箱子、一个罐头盒没有任何区别。

总有一款开罐器适合你。
都是铁皮罐头就别争个你好我好大家好了,都一样都一样,超越式的甲弹对抗和信火一体面前众生平等,都是看你多久被撬开而已。甲弹对抗和信火一体从来就不是分立对抗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
抛弃甲弹对抗和信火一体,拥抱信息革命和人工智能吧。
END
发表回复